《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:從環境、氣候到貿易網絡,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》岡本隆司「推薦暢銷電子書免費下載」

《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:從環境、氣候到貿易網絡,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》书籍封面图

内容简介:

關鍵的時代*重要的轉折*未來的展望

掌握中國精要的最佳入門書

獻給想要了解中國,卻又不想背誦一堆年代人名的你

全球化浪潮並非始於今日,從古到今的環境變遷、氣候暖化和貿易往來,推動了中國能源革命、貨幣經濟等重大轉捩點,本書將引領你從世界觀的角度,洞悉中國如何發展成今日的面貌,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強勢崛起的國家!

‧農耕和遊牧民族的衝突如何造就黃河文明?

‧小冰河期如何導致五胡十六國的分裂?

‧氣候暖化如何成為唐宋經濟變革的契機?

‧全球貿易如何帶動明代民間社會的蓬勃發展?

‧英國茶葉需求如何挽救清朝的通貨危機?

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,「中國」已經成為了生活在臺灣的我們,以及東亞地區的鄰居們不可避免的課題。但是,究竟從什麼角度才能正確掌握中國的本質?關於這點,我們必須回到歷史的脈絡,才能了解當代中國是如何形成的。

身處在全球化的時代,橫跨不同國家、地區之間的交流已經稀鬆平常,諸如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更是全世界共同商討的議題。在歷史學的領域,「全球史」也躍升為現今反省過去歷史的主流,認為需要跳脫國別史的局限,從跨國、跨境等更廣闊的視野,重新思考歷史的發展與走向。

同樣地,中國自古以來並非一個封閉、獨立發展的實體,不僅與周遭東亞地區關係密切,也通過遼闊的歐亞大陸和廣袤的海洋,與世界各地互通有無。更有甚者,全球範圍的環境與氣候變遷,也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走向。

本書作者岡本隆司教授主張透過世界的角度,剖析橫跨歐亞大陸的民族遷徙、涵蓋全球的氣溫變化與商業貿易等因素,如何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轉捩點。同時,也拋開繁瑣的史料考證,透過簡明扼要的文字,搭配數十張豐富多樣的圖表,直指歷史的核心脈絡,讓你快速掌握最真實的中國史!

作者简介:

岡本隆司

一九六五年生,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。專攻東亞史、近代亞洲史。著有《在屬國與自主之間》、《朝鮮的困境: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》、《中國為何反日?: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》等。

譯者簡介

侯紀安

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。大學時期文與法兼修,醉心歷史與文化流變,獨鍾研究戰爭史地。

歡迎賜教:avrorahou@gmail.com

目  录:

前言──重新評價中國

第一章 從黃河文明到「中華」誕生

乾燥地區與濕潤地區,將人類的生活截然二分

從居住地一窺農耕與遊牧的差異

為什麼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風俗習慣相差甚遠

在農耕和遊牧民族交界地帶誕生的文明

沒有的東西,就由交易取得吧

透過「文明地圖」,將歐亞大陸劃為四塊區域

受到古代近東文明影響的黃河文明

都市國家互爭霸權的春秋戰國時代

「漢字」改變了東亞各國的語言

有了「外夷」,才生「中華」

秦漢帝國的定位

東西和平的時代──絲路之恩

第二章 氣候寒化的衝擊──民族大遷徙與混亂的三百年

由氣候變遷開始的「民族大遷徙」

進入人口減少及強制勞動的時代

「邨」的出現

平行發展的東西方和中國史的轉換期

從小國林立的時代走向北朝建立

從江南的開發走向南朝建立

小型勢力分立而治的南北朝

「士族」的出現和共同體的形成

實現複合、多元的社會

統一政權的要角登場,南北朝時代劃下句點

第三章 隋唐的興亡──「一個中國」的模範

從南北分立走向南北分業的時代

建設經濟都市「揚州」的理由

擁有兩座首都的隋朝

兼容遊牧圈和佛教圈,一舉擴張領土的唐朝

多元國家唐朝與多采多姿的宗教

唐朝繁榮的幕後功臣──粟特人

繁華的國際都市──長安

利用佛教統合國家的企圖

以「金輪王」為號的武則天

因「安史之亂」而走向解體的唐朝

第四章 從唐朝邁向宋朝──對外共存與經濟成長的時代

由東向西遷徙的回紇

人類活動頻繁的主因──氣候暖化

「唐宋變革」:中國社會的變遷①──能源革命

「唐宋變革」:中國社會的變遷②──水田化與人口增加

「唐宋變革」:中國社會的變遷③──貨幣經濟的成立

「唐宋變革」:中國社會的變遷④──商業化的進展

「唐宋變革」:中國社會的變遷⑤──都市化的進展

經濟開發成就多元發展的時代

透過「君主獨裁制」因應多元化進展

締結「澶淵之盟」,避免遊牧民族的侵略

中華思想與多國共存

今日中國文化源流的誕生

蒙古部族的崛起

第五章 蒙古帝國的興衰──世界史的分歧點

歐亞大陸盡入掌心

忽必烈奪權

走向和緩的聯合體制

大元兀魯思(國)的成立與壓制南宋

長於宣傳和威嚇戰的蒙古軍隊

支持蒙古軍隊運作的商業資本

貫穿歐亞大陸

紙幣的普及

支持紙幣信用的銀和鹽

經濟圈的擴大與共存

「元寇」與「西征」在歷史上的意義

氣候寒化導致衰退開始

從大都(北京)撤退

第六章 現代中國的原點──明朝

明朝的企圖:建立純粹漢民族的王朝

建立「朝貢一元體制」

排除貨幣和商業

否定貨幣經濟的明朝

打壓江南以平衡南北發展的差異

靖難之變

將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

南北關係與鄭和遠征

江南三角洲成為棉花與生絲的重要產地

「湖廣熟、天下足」

非正式貨幣的「銀」開始流通

世界上的銀流向中國

熱絡程度更甚朝貢的民間經濟活動

鎖國體制走向實際上的崩毀

民間的主導地位和庶民文化

陽明學的定位

鄉紳的出現

漸行漸遠的官與民

從都市化的差異一窺官民疏離的現象

第七章 清朝的地域分立與官民疏離

從明朝到清朝──清代的意義

滿洲人建立了清朝

從「華夷殊別」走向「華夷一家」

「因俗而治」的清朝

只針對官僚機構的雍正皇帝改革

配合實際情況大幅調整的朝貢國

英國的茶葉需求拯救了白銀缺乏導致的通貨緊縮

清朝:極致的「小政府」

各地頻傳的民眾叛亂

經濟上各地走向獨立狀態

「瓜分」的危機

民族國家的「中國」誕生

第八章 歷經革命的二十世紀──邁向民族國家的奮鬥之路

建立民族國家

蓬勃興盛的沿海和發展遲緩的內陸

中國的工業革命

蔣介石統一中國,以及日本的角色

選擇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整合的手段

明朝以後的結構性問題在現代中國更加嚴峻

結語 現代中國和歷史的意義

西元十四世紀是分水嶺

受到歐洲影響,決意建立「民族國家」

多元性與「一個中國」的矛盾

從儒教走向「中華民族」

重新檢視西方中心既定觀點的機會

後記

參考文獻

《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:遊牧、商業與宗教,前近代歐亞世界體系的形成》

上一篇

《論點・東洋史學:一本掌握!橫跨歐亞非大陸的歷史學關鍵課題》

下一篇